高校就业
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
一、注意事项
1.申论考试,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、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。
2.作答参考时限:阅读资料30分钟,作答120分钟。
3.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,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,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。
二、资料
1.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完成了从“精英就业”到“大众化就业”的转换,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扰着大学生就业,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表示,“凡进必考”政策凸显求职路径性矛盾,而经济发达地区出台户口限制政策,使一些学校原有的高端就业市场严重萎缩。他说,毕业生“走出去”的意识淡薄,在家“看等靠”的情况仍较普遍。他建议,高校应对外进行全面的市场开拓,通过各种方式做到一部分市场“以我为主、为我所用”,对内确立“发展式、个性化”的就业指导、服务、咨询体系,在个性化能力提升、个性化资源分享、个性化生涯规划、个性化就业援助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。
另外,国家、地方和高等学校应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,组织大规模的市场实地走访;建设网上无形市场,使就业市场中的信息充分、及时、对等,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。
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,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。该材料主要内容:
2.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,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,其中专门提到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。我们相信,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学生就业这件大事,一定能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解决。全国两会上,围绕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,委员展开了讨论。
近几年,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压力。根据教育部门统计,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413万,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。再加上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,比2006年增加了82万,所以2008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。
“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,仔细分析,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。”许×委员说,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%左右,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。“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,如果没有接受高等教育,在今后,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。”
政协委员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王××认为,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,受到了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。他们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,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大的几年,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,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。
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也表明: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,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。2007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约1200万个,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。
“这样一来,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必然受到挤压,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。”王委员说。
王委员建议,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措施,建立起允许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就业的制度环境,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、到西部建功立业。如近年来实施的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”、“三支一扶计划”等政策措施,就大大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。
此外,政府要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,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;综合运用财政、税收、金融等“杠杆”,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“蓄水池”。
王委员认为,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,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。国家一定要下大力气往农村派大学生。
“现在,本科生找工作难。相对的,中专、技校的学生反而容易找到工作,于是就出现了部分本科毕业生去中专‘再深造’的现象。难道我们的高等教育还不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吗?当然不是,是这些本科生缺乏动手操作和实践训练,使他们在找工作的大军中相对处于弱势。”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技术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刘××委员说。
他说,出现这种现象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关。高校只是负责传授知识,而没有办法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,学生们没有机会了解实践,所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受企业的欢迎。针对这一问题,他提出建议,国家应通过立法,使企业承担起高等院校学生生产实践的培训。
他还建议,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,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。学校应配备高素质的实践课教师,指导学生进行实践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,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。
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,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。该材料主要内容:
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